现代建筑真的没有装饰了吗?

   日期:2022-01-01     浏览:3732     评论:0    
核心提示:建筑精杂谈▲ 阿道夫路斯01 我们的装饰变少了吗?装饰就是罪恶阿道夫路斯在路斯略带中二的说出了这句经典名言以后,我们的建筑装饰真的变少了吗
 

 

建筑精杂谈

 

▲ 阿道夫·路斯

01 我们的装饰变少了吗?

装饰就是罪恶——阿道夫·路斯

在路斯略带中二的说出了这句经典名言以后,我们的建筑装饰真的变少了吗?

相比于西方过去各种柱式,拱券,以及中国古代的斗拱,脊兽,彩画等,我们现在充斥着玻璃幕墙、极简风格的现代建筑,乍一看装饰好像真的变少了。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02 什么是装饰?

为了考究现代建筑的装饰究竟灭绝了没有,我们可以先考察一下古往今来装饰的类型,以此对它重新下一个定义。大体上我们可以将装饰分为这么几类:

1.政治性装饰

比方说柱式。为什么说柱式是一种政治性装饰?我们可以从它的命名中来看。

不论是浑厚雄健的多立克柱式,还是柔美典雅的爱奥尼柱式,亦或是纤巧精致的科林斯柱式,它们的命名都来源于当地城邦。柱式成为一种建筑艺术之前,它首先是古希腊各地方的政治文化符号。而古希腊之所以能在总体性的和谐中孕育出不同的柱式和地方文化,则与它推行的民主制度息息相关。

 

▲ 不同的柱式

因此,在以民主制度为核心的雅典城,我们时常能在一栋建筑中看到多种柱式的运用,这是具有包容性的政治制度在建筑装饰上的体现——反观奉行寡头统治的斯巴达就大不相同。

▲ 雅典卫城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理解文艺复兴时期,古典建筑装饰的重新采用,实则象征了资产阶级对民主自治的政治制度的怀念,并以此作为武器来反抗中世纪的神权思想。

当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性装饰就更好理解了。无论是建筑的色彩规范、斗拱跳数、彩画类型亦或是屋顶神兽数量,处处都体现了精密严苛的集权制度。说它们是建筑装饰,不如理解为是一种政治象征。

 

 

▲ 不同类型的彩画与斗拱

2.宗教性装饰

不同于中国古代。在西方封建社会中,政教之争构成了西方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部分。而大部分时期,两者的斗争都以宗教的胜利作为结局——因而,教皇的权力远大于国王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这就导致建筑中宗教性装饰的泛滥。

最典型的无非是教堂建筑。如果你看到肋骨拱,尖券,彩色玻璃窗,高耸的空间,你一定联想到的是天主教。

1000 (1)

 

▲ 巴黎圣母院

如果是巨大的穹顶、帆拱、马赛克饰面,那映入脑海的便是东正教。

1000 (1)

▲ 圣索菲亚大教堂

如果是大量的几何图案、拱门、马蹄形券、那可能就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 哥多瓦大清真寺

毫无疑问,这些符号在作为一种美学概念之前,首先是与每种宗教的教义和信仰息息相关。

当然,在宗教传播中,地方政治文化与教义的创造性结合,也会反映在建筑装饰上。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何米兰大教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哥特教堂,其式样却与典型的哥特教堂大不相同。因为意大利人作为古罗马的正统后裔,其文化本身与哥特人大相径庭。

 

▲ 米兰大教堂

而圣马可教堂作为威尼斯最富丽堂皇的天主教堂,却有着典型的东正教装饰——大概是因为拜占庭曾对威尼斯商船大幅度减少关税,鼓励威尼斯进入东地中海贸易区的原因。

 

▲圣马可主教堂

3.资本型装饰

而在现在的消费时代,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宗教不再成为最显性的支配性力量。取而代之的是消费活动,构成了日常生活最主要的部分。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消费时代的建筑,通过许多的装饰——或者是芦原义兴称之为的“第二立面”——无所不用其极的最大限度给予人们视觉上的刺激,以满足人们的幻想和欲望。

▲ 韩国裸眼3D屏幕

随处可见的大广告牌、商场外面的LED屏幕、巨大的明星肖像,无不体现了金钱与欲望对建筑的殖民。即便是非商业建筑,也往往通过许多的,可见或不可见的方式,吸引着资本的注入——消费成为了当下的新宗教。商场成为了当下的新教堂。满足欲望,获得幻想,并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接受一定的规训。马克思的拜物教,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 覆盖“第一立面”的“第二立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装饰要表达的从来不是艺术,不是美学,不是自身,而是背后的占支配性地位的力量及其麾下的意识形态。

因此,回到开头的问题——现代建筑的装饰真的消失了吗?恐怕并没有。

事实上,当下正进入一种“流量型装饰”的时代:它的手法更高明,它的立意更超脱。它看似拒绝喧嚣,拥有情怀,与艺术难分伯仲,但它毫无疑问是一种赤裸裸的装饰。

03 流量型装饰

1.作为装饰的建筑

除了懂王政府下的美国推行了短暂了“反全球化”政策,大体上我们当今是处在一个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的时代。随之而来城市文化问题便也日趋突出。如何给城市定位,代表城市形象的建筑需要呈现一个什么样的风格,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全世界各大中心城市都毫无疑问期待给自己打造一个独特的标签。

1000 (2)

▲陆家嘴三栋高楼已成为上海的代名词

你可以轻松地在当下的建筑媒体中找到这样的关键词——“某某新地标建筑”。这说明,比建筑本身更早被确立的,是它“地标性”的营销地位。

 

▲ 洪崖洞

因此,许许多多的“最”建筑出现了——“最大”、“最高”、“最孤独”、“最南(难)”等标签要立马被纷纷贴上。这是一种脱离建筑本身价值的装饰性词汇,但对于地方空间来说却有着不可或缺的实际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筑本身已然成为了地方的装饰性符号,因此打卡拍照便是最好的“使用”方式。

 

 

 

▲ “最”建筑

2.作为装饰的空间

建筑在自身成为装饰的同时,其内部空间往往也开始反对平淡,追求一种“沉浸式体验”。建筑师开始思考场所对人的影响——这很好。现代主义以后大体上大家都在做这样一件事儿。但如何区分空间的艺术性创造与空间的装饰性布景?这反倒成为了一个难题。

比方说网红图书馆的鼻祖,MVRDV设计的天津滨海图书馆,其内部的空间设计让使用者仿佛置身于书籍的海洋之中。虽然这种效果是贴纸贴上的——但不妨碍真的很好看。很快的,我们便可以在许多书店和图书馆方案中看到类似的空间设计。

▲天津滨海图书馆营造书海的室内空间

这便引发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安藤忠雄的“光之十字”算不算装饰?如果单纯从作为符号的精神性体验的角度来说,它与MVRDV的贴纸并无太多区别。但是如果从具体实用的角度来说,似乎也并没有太多用处。因为很明显,你不能指望细长的十字窗给到你足够的采光来识别圣经中上帝的指示。

唯一的区分也许要从建筑学内部的角度出发:一个是依靠建筑的手法来塑造,另外一个的贴纸则可能可以上某宝定制,属于“旁门左道”。但,朴素地思考一下,难道不是后者的性价比更高吗?(狗头)

以此类推,细思极恐。

▲ 光之十字

3.作为结构的装饰

欧文·琼斯提出:“装饰应当和建筑的建造紧密结合”,而弗兰姆普顿又提出“建构”是“诗意地建造”的概念——但在他的举例中,许多作品的建构表达很大程度上与视觉感受是分不开关系的。

很幽默的是,“建构达人”密斯·凡·德罗会在芝加哥湖滨公寓的立面上焊上长条的钢构件,只因为他觉得建筑“不够直”。

▲ 芝加哥湖滨公寓

而路易斯·康甚至还会拿铅线将构造接缝处进行二次描黑,使得构造节点更加清晰可见。

▲ 金贝尔美术馆构造

在这些例子中,究竟应该算“装饰”,亦或是“建构”?或者,“欺师灭祖”一些的说法——建构本来就是一种建筑装饰?

▲ 痴迷“线脚”的卡洛斯卡帕

如果说上面的例子难以区分。那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应当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好断定的例子。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巨大的斗拱,但其真实的结构是内部的钢架,外观上看到的不同红色的横向与竖向的构件只是一种装饰性构件,引导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但毫无疑问,“放大的斗拱”这样的灵感来源,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该建筑重要的记忆点。也是网络流量传播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词。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结构实际上是四个核心筒和周边的斜撑

4.作为装饰的材料

逛逛家装市场,你可以发现现在的瓷砖除了千奇百怪的花纹之外,已经可以完美的模仿很多材质,砂岩,大理石,橡木,混凝土,甚至是皮和布,简直无所不能。

“这是一种装饰性材料。”你可以这样轻易地说道。理由在于,它表达了与自身材料逻辑并不一致的形式。

▲ 可以模仿各种材料的瓷砖

但被许多建筑师所偏爱的木纹混凝土呢?它又能否算得上是装饰材料?用混凝土表达木纹,与用瓷砖模仿大理石,又有何区别?

当然,有人也许会说,木纹混凝土表达了混凝土浇灌成型的建造逻辑和材料自身的可塑性,故属于建构的范畴而非装饰。

但实际上,如果木纹是木模板所留下的必不可少的纹理,那自然是妥妥的建构,比方说混凝土拆除模板后留下的孔洞。但实际上,许多木纹混凝土的模板都是经过后期加工处理的。有些采用内外双层的模板结构,内部用以拓印木纹,外部用以抵抗侧推力。是为了追求效果的有意为之。

▲ 木纹混凝土

相比之下,卒母托的Bruder Klaus小教堂更有一些建构的意味。因为作为模板的木材,同时也是建造过程必不可少的结构构件。

▲ Bruder Klaus小教堂

5.作为装饰的技术

很有趣的是,新陈代谢派的代表作品中银仓体大楼并没有能够完成一次“新陈代谢”就被拆毁了。作为一种设计理念而技术进步的象征,“新陈代谢”只能存在于课本中供人遐想。

因此我们在讲到中银仓体大楼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我们不会在意其内部逼仄的空间究竟好不好用。它自身成为一种技术的符号和象征,而技术反过来成为了建筑不可获取的装饰。

▲ 中银仓体大楼

就像许多3D打印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相比于实际建造的结果,它们的建造过程更加值得被重视。因此,建筑需要以特殊的形式来表达技术本身的优越性:弯曲亦或是非线性。在这里,技术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是炫耀的手段,是自我指涉的符号。

▲ 世界上最大的3D打印建筑

04 结语:无法舍弃的装饰

当然,所谓的“流量型装饰”,虽然与“资本型装饰”看起来高雅了许多,但很大程度上只能作为晚期资本主义转型的体现(但不是全部)——即从生产商品转向生产情景;从创造消费转向创造欲望。

因此,所有的建筑装饰,都是某种支配性力量在建筑学领域内的一种投影。现代建筑的装饰在现代主义以后并非是消失了,而是以一种更加聪明精致的方式,将自身分解,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建筑学内部的领域中。我们以为建筑没有装饰的时代,正好是装饰生机勃勃的时代。

让我们最后回忆一次路斯。他将装饰归为原始的产物并加以抵制。而摒弃装饰就是进步的体现。

那想必如果他老人家还活在世上,应该没有多少建筑是无罪的吧。

备注:文中图均源网络

参考文献:

[1]从摒弃到找回——历史视角下的建筑装饰探讨_吴俊贤

[2]西方现代主义时期建筑装饰艺术的表达_张雯雯

[3]浅谈消费时代的建筑装饰_陈晓雨

[4]汪安民 著.现代性[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5(2021.6重印)

 

本期原创 / 缘宝

#山东建筑大学一个不想搞设计的专硕研究生。没有巨大的野心和抱负,没有唯一的兴趣和爱好,没有深厚的学识和才干的“三无产品”,只想看看书,睡睡觉,游山玩水,安安逸逸。

 

本期原创 / 西风


 
标签: 安康工程网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